[ Chinese Tea ]
中国茶
唐代开始中国人喝茶成风,
(相关资料图)
我看《长安三万里》里全是酒,
其实不怪李白和高适。
因为他们生活在盛唐。
美的事,急不来,但幸好羡慕得来。
《长安三万里》热播后,马鞍山李白幕前全是美酒。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一生羡慕李白,唯独看不惯他“与尔同消万古愁”式的修仙法,花间缠绵,喝酒无度。高适觉得喝茶才更接近修行,“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可好朋友喝酒,他从不拦着,本来就是求同存异的。
李白那时煮茶和煮咸粥差不多,
再放点各国使节商贩带的香料,
叫做粥茗。
禅语说的“吃茶去”,
就是这个鬼东西。
中唐之后,
才是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
别急,该来的总会来。茶圣陆羽对以前的粥茶并不认同,他认为烹茶时,用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他对把茶做成“八宝茶”是深恶痛绝的,可以和洗脚水一样倒了。更接近现代的研碎冲饮法,其实三国时期就有了,可到了唐代开始流行,至宋时盛行。点茶法到晚唐才有,这也为宋朝的茶艺美作了很好铺垫(虽然也有加板栗、核桃什么的)。《梦粱录》中记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梅花酒。”
各种际遇,其实都是并行发生。遇见,那意味着美好的交汇发生了,就是缘分,像高适与李白,与骆宾王之仙魂。唐朝时,高适在两浙视察,途经那时的杭州清枫岭时,在禅寺借住。秋叶古刹边,江水映照着前村一抹残月光,高适诗兴起: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闭竹房。等他巡视回来时,“一”字已经被一个,留下“前村月落半江水”,那人叫骆宾王。这正巧是他之前想要改的。后来他俩也成为好朋友。其实,骆宾王(约626-687)与高适(约704-765)在不同时代。骆宾王后来行踪成谜,传闻他落发为僧。我宁愿相信李白修仙成功,希望浪漫如斯的骆宾王也一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杭州,呼朋唤友,在大家喝奶茶的年纪,把正经茶席铺展开,毕恭毕敬,以茶会友,哪怕不是龙井上市的时候,大家也能喝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意味来。要不是对面人布衣袍子里露出T恤,我还真以为穿越去了唐宋。也许是龙井和上香古道给的勇气,让在杭州年轻的文艺动物,天生享受在茶香里呼吸。
我特别找了五位杭州茶空间的主理人,在杭州年轻化的喝茶文化里,他们分别代表“茶美学”回归的五种状态。别说我,估计连陆羽都想来体验一下他们的茶事生活。
杭州半城爱喝茶的年轻人都来过和茶馆,还有半城在路上。
“重点是南方吃山珍海味,广东啊福建啊丘陵地带沿海地区,尤其天气温暖的地方,食材一定丰富。你看维京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冻死个人,没粮食,冰天雪地的,为了粮食抢法国英国他们就打仗。温暖的地方物产发达,以至于饮食就发达,有山珍海味,所以出现乌龙茶。”庞老师眼里,茶的历史是带着地域美味标的。“海鱼,高蛋白的东西,是白肉。尤其是南方人爱吃海鲜,吃完了发现消化不了,都是高蛋白,不好玩。所以乌龙茶应运而生,食罢海鲜,比如红斑之后去吃乌龙茶,提味而且消食。”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总顾问陈立老师说好味觉是有记忆的,为什么在那个地区会出现乌龙茶,任何商品的出现都有市场需求,是由市场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乌龙茶就是在那个地方应运而生了,让鲜味达到巅峰体验,同时可以化解高蛋白高胆固醇的身体上的压力,以至于达到平衡。
那天庞老师为了镇住红斑与马蹄蟹,“各位吃了一个鱼,再吃了一个蟹,这么多吃下去其实身体是有压力的,然后我们就会喝一点茶,来过口也好,消食也好,可以平衡一下,体验一下。”她在宾客惊讶的目光中泡了一道武夷岩茶与凤凰单枞的“鸡尾茶”。我蹭了一口,从此就爱上了。
总说茶能养人的庞老师,自己就长得很有说服力,茶是个神偷,偷去了岁月的无情。很多人问:为什么庞颖老师的身体那么好?因为她深谙600年的中国茶文化逻辑。吃得清淡所以喝绿茶,吃丰腴的山珍海味所以喝乌龙,吃高热量的牛羊肉所以喝黑茶,上火才喝白茶,白茶性寒凉。
“我逢人便说,别人可能听的耳根都起茧了,但是我还是得说,女人不说自己的年龄,我今年55岁了,我不进美容院也不化妆。但是孔子说食色性也,不能辜负了这人性,食都食不成,性在哪里都不知道,活不活人了。先得吃,怎么进去要学会怎么出去。”
庞老师细心,每次她的茶课上,都会准备枣泥糕点来搭配岩茶,一是为更好承托岩茶的韵,二是为了防止有人胃不适应。她最怕有人盲从,的主张是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所以要用身体喝,而不是耳朵来喝。
更多爱茶的人其实喝不了茶,一喝就睡不着。庞老师说他们适合喝老年份的茶,工艺对产地对,火褪尽了,化食以后可以安然入眠。身体无法说谎。庞颖老师举了一个她身边的例子:“就是王佩清(蓝城青州老总)这个家伙敏感,最初的时候他上来就是买老年份的茶,相较于比较贵。卖给我的人卖到手发软,说你能不能不要买这么多老茶,因为刚刚学会喝岩茶,喝不懂的,买那么贵的干什么。不是因为彰显自己有钱买老茶,因为新的茶退火年份不够有一定的锐气,尽管是正岩茶有点火气,有锐气会睡不着。”庞老师做一个破坏性的试验,有朋友喝普洱茶是98年,能睡着,但喝岩茶要95年以前的才能睡着,这是他的身体,他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把老茶泡得饱满醇厚有张力,喝了整个人冒汗,将绿茶细腻的咖啡因少量沁出,便是最好的利尿剂,这些都是促进代谢的好方法。茶要是好喝顺口不刺激,就容易入口,水喝多了就促进了肠蠕动,大小便就通畅了,要是能喝到八万毛孔尽开张,打开全身汗腺,那第三个输出管道也通畅了。我们很多人每天累得跟狗一样,哪有时间去锻炼,再锻炼元气就没了,所以比较好的保养就喝一泡有力气的老茶,让汗腺通畅。但是,30年前中国人饭都没吃饱,又有多少人会藏茶呢?所以收得老茶别吃饱了撑的拿出来炫,等身体觉得不舒服了,感冒或者过度疲劳,没办法发散自己的时候,泡一壶老茶让全身毛孔打开,热嘭嘭的。”
老和茶馆的墙上“一壶温玉入枯肠,八万毛孔尽开张。”那是林海钟教授喝了庞颖泡的三十年老普洱全身发汗,有感而题的字,不知已经变成多少茶客的心经。
“喝老茶最厉害的时候是眼镜片上起雾,有的男的会流汗,丹田热背后热,所以喝老茶,身体不说谎。什么时候喝一个利尿通畅的茶,什么时候喝一个全体发散的茶,始终保持三个输出管道的通畅,身体不可能不好。通畅后茶的功能就是里面氨基酸、脂多糖茶多酚,抗氧化抗衰老这样的东西才会起到作用,所以学会喝茶什么都可以吃了。”
即使吃到饱,我还是吃得下庞颖老师亲手做的蒸饺。因为不知不觉,又一口好茶下肚。真是名副其实的“吃多少,喝多少”。
眼前的茶人,曾把700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庐隐居的草堂改建成一处绝美茶书院,主人支炳胜为它命名“浮云堂”。现在,他在西溪湿地坞家湾置了两处独栋茶屋,有了“瓢亭”。
“我从事这个行业十几年。近几十年,我们的建筑、起居、着装和喜好,很难找到‘ 中国感’了。其实我们的传统不只是节日节气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在生活上都改变了,地方风俗也逐渐消失了,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符号性的生活方式。早年间,我从收器物、造器物、再到习茶...曾经在很短时间内只认可有茶席的文人喝茶方式,看不起那些不讲究的做法。但是没有多久,我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转变。现在只要看到有人喝茶,他没有选择咖啡或是可乐,而是手里端起了一杯茶,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我都会感到愉悦。这是我推崇的,人们总算喝茶了。我希望还像南方一些地区保留的传统一样,街坊邻里都在饮茶,来客人也会奉茶。不管茶好不好,我们还在延续传统。有茶就可以聚,有茶就可以交流。”
“南宋的文脉在这里,然后再加上整个地域的文化就造就了我们这些人群。我印象深刻的茶宴,灵感来自明末清初时期,苏州戏台,水面上的游客会坐船看。我们岸上有一半的客人就在茶室里面,水面上还有30多艘船,摇橹船,里面摆茶席。我们控制了是一个光线的节点变化,我们从黄昏开始,然后一直过渡到夜幕。夜幕来临,西湖边的那种桥梁太美了,玉鹄湾上响起梵音歌者马常胜的琴声。”
我也不知不觉被他的描述带入,手上那一泡茶汤就分外甘甜起来。
“天气和情绪,对一泡好茶很重要。”,他说,“下雨天气压比较低,香气散发不出来。今天要喝什么茶,这是身体给你指挥的,不是你自己客观去选择的。我是茶人,每天醒来开始喝茶,然后喝到每天结束回家。一切都是在茶桌上进行的。”
我问他,到底什么是美。
他的回答很诚恳,美学反射的,其实生活品质。“温饱没解决之前,你很难去谈美学。美学更高的成就发生在唐宋,东西在官宦士大夫手里,普通老百姓是碰不着的。所以说,我们在日本玩古道具的时候,通常上面都会显示两个字,就唐物。一般他们会很客观的讲是中国来的,那是日本统治者才可以使用的高级货。”
现在,大量的茶具和茶相关的收藏在回流,重新回到国人失业。“因为他们国家茶道在衰落,我们国家茶文化在往上升,一直在升,而且是大面积扩展阶段。”
支炳胜觉得,茶不止在美,也在于运营美的能力。他的独栋楼里,有家公司叫“一茶亭”,专门做日本的策展。“我们从一个小白开始到现在是经历的挺多的,在茶文化里边,特别是像我们瓢亭,就是在中国你目前还未必能找得到。至少我是没看见,我想培养人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线全能的学习,从茶空间设计开始,茶艺、茶贸易,再到服务输出。”
他说日本和中国喝茶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们的茶太有规矩了,特定的时候才能给你行使茶道,比如说重要嘉宾和重要节日,然后还需要你提前预约很长时间,起炭点火再烧水一系列动作搞完,可能一人就喝一杯结束了。”
“我们喝茶就是生活,真正的茶生活就是我们来人就接茶,只要水一烧开,我们就可以喝茶。就像现在一样,这是我们的生活场。”支炳胜说。
柿间的主人想隐身,这才有时间玩别的。“建筑美好的成分,家具也好,道具也好,都是围绕着让人舒适这个部分展开的。”这是古玩收藏家和美学设计者主人打造空间的初心。
一池清潭水,两眼跨忘川,听起来是西溪湿地中闲情雅致的访溪上酒店所拥有的“隐”。柿间的火红柿子被点亮的时候,“隐”的路一点都不寂寞。柿间是酒店里一处茶室,但因为茶人、古美术收藏爱好者、酒瘾咖啡瘾者、书迷、古典音乐玩家、雪茄客、艺术家...纷至沓来,柿间静中有闹起来。
一切都是缘分,也许从主人1989年,第一次见到闽南朋友喝工夫茶开始。茶事、茶玩、茶友最美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如山的古董中,日常用的砂铫和炭炉才是最爱。
柿间是让主人能够暂时忘记世间和时间的“柿间”。主人坦言在柿间,印象深刻的茶局都是以喝酒结束的,在柿间最享受的瞬间,都不是安排好的:“不经意间碰上的,我觉得那才是最好的。突然之间你就会碰上特别美的茶,特别美的人,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像喝酒,法国有一万多个酒庄,你喝得完吗?一天喝一个酒庄重要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说不喝酒和茶,万古如长夜。不和对的人喝,长夜又如何?”
主人时而风流学者,时而学者风流。很难想象,杭州能有一间茶室主人,打趣自己是留下金学研究二所所长(《金瓶梅》的金,留下是访溪上所在区域),谈起历史,总是纵贯古今滔滔不绝。“我,是在十几年前开始喝茶的,刚开始我是喜欢喝酒,各种红酒,法国的,新世界旧世界,突然有一天我在一个朋友家,喝到一款特别好喝的普洱,爱上了。后来我发现,这个红酒跟这个茶,特别是普洱茶,有特别相通的地方,比如说风土,浓郁的程度,后味以及复杂性非常的类似,甚至储存的条件都相似。所以说,我是由红酒而入茶,然后由茶再入酒,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也收藏了很多茶。”
我问主人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茶,得到回答:“我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茶,或者特别不喜欢的,但是我总是会想到要喝茶,这个就好像跟姑娘一样的,是美女都喜欢,不会有特别喜欢的哪一个,或者是特别不喜欢的哪一款,对吧?”
“金瓶梅里面的描写茶的这种细节最多,大概有六七百处,比酒,比饮食,比性都多。所以你看中国人对茶是非常重视的,它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主人说完,我们都笑翻了。
这些年,主人在喝茶的过程当中,收了不少茶,也收了一些茶壶。“茶碗的器物,这又是另外一个开心的事情。当你和朋友们在把玩这些器物的时候,大家可以联想到不同的年代,宋朝、明清,你可以想象苏东坡是怎么喝茶的,黄庭坚、欧阳修、西门庆,小潘是怎么喝茶的。在这种交流和碰撞当中,在抬杠当中,我特别喜欢抬杠,可以产生巨大的惊喜,这是喝茶的另外一项功能。”主人说的时候,我眼睛里是柿间那一整玻璃柜子的古董,感觉她们也在罄声点头。
沈鸣野是茶人里的异类,茶席里会耍宝,一看青涩未脱,在茶中却游刃有余。因为他,我相信了一个谣言:“喜欢旧物的年轻人比喜欢新事物的老年人更多。” 当然,旧物对年轻人来说,也是新事物。
微物可观市集,在杭州一开,年轻人就爆满,要知道,这市集里卖的不是茶,就是茶道具,还有茶家具。这让逛古董交易市场的爷爷伯伯们都愕然。杭州年轻人这是怎么了?
他事后津津有味地和我分享“战利品”:“这老烟兄让给我的,他的铁打出来的火钵,漂亮吧?付老师忍痛割爱的龙文堂安之介铁壶,在铁壶里已经到顶了!”其实这是他为了自己买茶玩方便的初衷办的,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
“我之前去京都的明美会,日本的模式是邀请所有的商家来摆摊,有一点茶博会的概念,但它又很小众,全部都是精致的茶道具、古美术。二楼是拍卖,我当时去了几次,觉得非常好,但他一年就两次。我就只是想把所有国内的我们想要买买买的朋友们都聚一下。”
我说,喝茶也可以很简单啊,这样有必要吗?
沈明野摊摊手说:“杭州做的茶确实蛮卷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杭州有西湖。大家就想围绕着西湖做一些事情,不能太随便。”
“比如说你拿到了一个场地,他在景区里面,总不能辱没了这块地方,还是要做得漂亮一点。杭州其实是明面上的卷,它的深度玩家我认为可能还不够。杭州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现在其实是个移民城市。杭州擅长做商业,上海和北京收藏这块就比较深,而且是两极分化的。要么土豪,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么很懂,却没有什么好东西。说骨灰级的,我认为可能它还是需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喜欢,有可能是需要有传承的,最好有家底。就像我们说的,以前穷人的孩子是不学画画的,对茶我认为这个行业也一样,没有一个很深厚的经济实力。你都看不到这些东西,就只是在传说中听而已。所以,我一直在收。”
我说:“这个时代年轻人喝茶的动力,就是美啊。社会价值赋予的昂贵真的那么重要吗?”
“同意。”沈鸣野最值得人敬佩的部分是,永远不会轻易反驳,而是保持“空杯”的一颗心。
“茶,靠时间的转化,它有一个市场价值的属性在那边。器物有社会价值层面,时间沉淀后,最后就能够包容‘不完美’,但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的。我自己也觉得,每天很奢靡也不对,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审美。”
我看着他跟团队开会,总结三点:一是知识储备对,茶上手就能判断质量、产区和好坏,如何通过技术尽量表现优点,泡好。二是审美,眼耳鼻舌身意,品鉴、音律和香气需要钻研。三是如如不动的心,守住当下,就想着把茶汤泡好就好。““东方文化和科学的沉淀之后,我们在回归到内心。回归到想把这泡茶泡好,把茶汤泡好的耐心,然后喝进去,希望对方可以喝得很开心,让人感觉美。”他说。
关于茶道,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是玄学。沈鸣野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要让一个年轻人喜欢茶,千万不能玄。比如,他提起有这么一个故事:姑娘泡茶,有个“大师”煞有介事地说:“我用盲品,我就知道哪一杯茶是这个姑娘泡的,因为有她身上的香气。可以有一个很神秘的人设,但是不可以把自己也骗了。泡茶确实是需要一个看起来很一本正经的状态和人设的。但,自然的一面最重要。咖啡为什么流行那么快?就是清晰,桂花香、兰花香,年轻人不需要啰嗦,说人话很重要。而且,我反对中国茶饮料化,加糖加奶,这是比例问题,不是茶的问题。”
他回想自己开始爱上茶的时候,那一瞬间,我握着眼前的杯子,也觉得触动。“我当时有影视公司,同时西湖边开了第一家青竺。面对西湖,我每天泡一壶茶,就觉得前面我都过了些什么日子,怎么会这么粗糙!?负能量吐掉了以后,会有新的自我认知,然后再去做一些调整。”
沈鸣野坐在青竺立马回头店的榻榻米上,对着旁边的大落地窗户说:“那正对一个茶园。你看我们的景观有好几层,出去是木地板,望出去是茶园,再后面是高的乔木,最后是天空,有云的时候其实非常漂亮。”
最后回到本质,我们都认同一个好的茶是要有一个疗愈的功能,不然就没有意义了。“比如好的岩茶,树丛树龄80年以上,足够香和醇,那种余韵荡开来也很好喝。但和真的好生普相比,还是有区别,生普可以让你全身喝通。出汗、打嗝,还有各方面,我觉得最终实际上是你的身体的肌肉记忆已经要依赖这个东西了。喝茶,是因为你的身体需要,它不是多巴胺,它是内啡肽。多巴胺是糖的这个东西,但你的身体肌肉需要,就你身体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依赖。”
我问沈鸣野,有梦想吗?他说,国内还没有跟东方审美有关的大学,他想办一个。“商业的东西其实你到最后都会没有的,你开20家店、30家店,最后都会没有的。”
何肥每天笑嘻嘻,一说采访,就嘻嘻,不笑了。他不善言辞,做展览的那些高古瓷,遇到知音,就能替他说话。
每一个夜,“见山”里都有高人在喝茶论道。何肥定义“见山”,就是一个通路,打开对很多的东西的一种感知和认知的一个途径。而他,就像一个石敢当一样,静静守护着这一切。
“我曾经是职业摄影师,1990年时候遇到人生低谷,当时在朋友那喝茶,他给我讲很多人生的道理,喝茶和做人是相通的。”
所以见山对于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我们是以茶开始,以茶为途径,然后去探知和打造当代的东方生活美学的这么一个状态,见山的定位,或者我认知的见山,理解见山,就是这样。
“我们的所有的产品,从瓷器、琉璃、大漆、金银器,包括家具,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其实是已经融合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加实践的这么一个状态。包括壶也是,因为很多壶就是要么原来收的,都是跟了你很多年的,你一直在跟它做交流,做对话,包括后来我们自己开发的这壶。”
如果器不好讲“最喜欢”的哪一件,我追问,那茶呢?
“好茶很多,每款茶各有不同,六大茶的里面,我是可以讲的,我最喜欢单枞。但其他我也学习,我也喝。我最喜欢的茶类是乌龙茶,然后乌龙茶里面我最喜欢的茶是凤凰单枞。我们的单枞也是去年走的单丛之父黄瑞光老师他们家的茶。”
对何肥来说,茶就是一种人生的陪伴,非常恬淡。
茶宴待客的美学因人而不同,从实用,到无为,上天敬神,入地养人。对杭州的茶人来说,博取各代之长,真的活到了品茗的舌尖上,茶宴本来就是“丰满”的,茶事的一切因为年轻茶人的共同实现,而变得多面,而活灵活现。
我甚至觉得不用劳神去穿越,我们现在呼哧呼哧追唐宋的茶美学,与唐宋古人那样情志风雅地喝一杯茶,在杭州的当下,是分分钟就能实现的小愿望。
茶,本来是最适合“退一步”的社交方式,我也爱喝,虽然不至于天天隐遁散叶间,真佛系成“竹坞茶香佛火眠”。但一壶茶,就是满盖的“余闲”,让人毫无压力。桌上精致茶道具、茶果和好茶浩荡摆开,坐松月下、对饮花鸟间的心情就预备下了。
一般城市里,我们喜闻乐见的茶会,如果摆在杭州,就会略显得隆重一些。茶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偏爱“禅意之美”的地方,习惯用“更卷”的美感会客。如果非要定义这种日常里的“隆重”,可以叫“茶宴”。以茶为宴,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宋代开始,茶宴盛行,特别在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之间,以宫廷茶宴为典范。
中国人文茶空间,有两张画面最受欢迎,说的都是“茶宴”。一张是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那是草芥贫民沿着河岸边茶肆斗茶寻欢。还有一张是赵佶(宋徽宗) 的《文会图》,那是王公贵族与群贤雅士之间的清雅。看看是喝茶,喝的都是“姿势”,这种呈现里带着古代的文化炫技。
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的。现在当我翻看《青湾茗宴图志》,还是会惊叹日本明治时期,“茶宴”的器皿、布景和礼仪,已经如此优美。这些东西都和杭州有不解之缘,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杭州径山寺求学取经,学成回国时,带回中国整套茶道具,也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现在日本茶道。
相比现在的日本茶道,中国古代茶文化更注重“天人合一”的环境营造。明三大才子之一的绍兴人徐渭在《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列出他所认为的茶境是:“宜精舍,宜云林...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一口茶,宜太多。对于古人来说,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就好。茶乃茶,是明清细品。因为一席茶宴,把当世的礼仪风貌铺陈开来。而杭州,日常饮用的美学,已经博古通今,有了当下的气质,当然吸引年轻爱茶人。
神 婆 问
你 喜 欢 茶 吗 ?
我的语言的诸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诸界限。
——维特根斯坦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