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沪深港通到债券通,从互换通再到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创新。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来华展业,寻找潜在发展机会。
本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领域迎来多个周年时点:7月3日,债券通“北向通”开通迎来六周年;7月4日,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迎来开闸一周年;7月9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迎来二十周年。
多年来,国际化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政策推动、市场机构积极参与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数据显示,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1833.24亿元,高于去年全年的900.20亿元。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已经平稳运行一周年,一年来,ETF互联互通名单持续扩容,纳入ETF互联互通标的从最初的87只扩容至103只,其中沪股通ETF数量达60只,深股通ETF数量达37只,港股通ETF数量达到6只。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也取得进一步发展,2017年,“北向通”境外参与机构178家,日均成交量22亿元;而截至今年6月末,通过债券通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共802家(按法人机构计),覆盖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累计交易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3年5月末,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规模达3.1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加了2.26万亿元。
近年来,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2023年5月份,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外资独资期货公司增至2家。外资公募基金方面,今年1月份和3月份,证监会先后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盛于6月28日宣布,中国核心业务主体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获批正式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外资积极在中国展业,一方面符合海外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也一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资本市场扩大双向开放,其目的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本要素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直接益处看,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引入中长期资金,如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其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风格稳健、交易行为理性、投资经验丰富,一般来说,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进行价值投资,有助于改善境内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境内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行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提升效率和活力。从竞争角度看,境外金融机构来华展业,一方面,可以发挥“鲇鱼效应”,促使境内金融机构提高竞争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实现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聚集效应,带动新业务模式发展和相关配套制度完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让市场要素进一步双向互通,既引进了外部竞争来增强本土市场核心竞争力,又让本土资源可以广泛参与到全球配置和竞争。
当然,开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而开放可以成为助推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契机和加速器。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平衡好市场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对于构建适应开放型市场环境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需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开放举措,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